双膝之间 1984:一段被时光尘封的隐秘往事

频道:新游动态 日期:

“文化大革命”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,被反革命集团利用,给党、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。而红卫兵运动作为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急先锋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。但就其主流而言,它毕竟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一次冲击,是对陈旧的社会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一次冲击。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和发展,在当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。

双膝之间 1984:一段被时光尘封的隐秘往事

红卫兵运动源于上海“一月风暴”。1967 年 1 月 5 日,张春桥、姚文元从上海到北京,向毛泽东汇报上海“一月夺权”的情况。他们在给毛泽东的信中,提出“彻底砸烂上海市党、政、财、文的一切大权”的口号。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。8 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、中央文革小组联名发出贺电,肯定上海“一月夺权”。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相继发表社论,指出“全国形势一片大好,不是小好。整个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”。从此,“夺权风”迅速刮遍全国,更加剧了全国混乱的局面。

红卫兵运动的兴起,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极“左”思潮的产物。在当时,红卫兵的主要任务是“破四旧”(即所谓旧思想、旧文化、旧风俗、旧习惯),“立四新”(即所谓新文化、新风俗、新习惯、新思想)。他们以破“四旧”为名,随意揪斗所谓“牛鬼蛇神”,破坏国家文物和名胜古迹,扰乱社会秩序。红卫兵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,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改革。

红卫兵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 1966 年 8 月至 1967 年 1 月,主要是在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开展,以中学生为主;第二阶段是 1967 年 2 月至 4 月,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,以中学生和部分青年工人为主;第三阶段是 1967 年 5 月至 9 月,主要是在各地开展“清理阶级队伍”运动,以中学生和部分青年工人为主。

红卫兵运动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起了重要作用,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。红卫兵运动的“破四旧”、“立四新”,严重破坏了国家文物和名胜古迹,扰乱了社会秩序。红卫兵运动的“大联合”、“革命造反”,严重冲击了旧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,阻碍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。红卫兵运动的“打、砸、抢”,严重破坏了生产和工作秩序,影响了经济建设。

红卫兵运动是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起了重要作用,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。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红卫兵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,从中吸取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

参考文献:

[1]中国共产党历史(第二卷),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年版。

[2]中国文化大革命史,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。

[3]红卫兵运动史,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。